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基础。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承担着塑造其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而《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责任。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方面,家庭教育应该做什么、发挥什么作用。
一、法律依据
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家庭教育的法律,明确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1.《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将“立德树人”确立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家庭教育需涵盖“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性侵”“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等内容,禁止“家庭暴力”“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法活动”等内容。该法终结了家庭教育长期作为“家事”的模糊定位。
2.《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家庭保护”是六大保护之首,要求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履行监护职责”“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该法确立了家庭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的首要责任主体地位。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预防犯罪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家庭应当“开展预防犯罪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使未成年人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提高自我管控能力”。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该法强调父母不仅是生活保障者,更是孩子道德观、法治观与行为规范的首要塑造者。
二、家庭教育的核心作用
1.价值观塑造与道德奠基: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前提,是培养其遵纪守法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基础。当家庭成为传授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习惯的场所,孩子便能在无形中建立起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的内在屏障。
2.行为监督与早期干预:家长作为监护人,负有监督、引导未成年人日常行为的法定职责。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习习惯、社交圈子,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如沉迷不当网络内容、结交不良朋友、出现情绪或行为异常等),是防止小问题演变成违法犯罪的关键环节。家庭这道防线越早发现问题、越有效地干预引导,越能避免孩子滑向犯罪的深渊。
3.情感支持与安全港湾:家庭是未成年人的情感支持,是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一个充满关爱、尊重、理解与支持的家庭环境,能极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减少其因情感缺失、心理失衡而寻求外界刺激或走向极端的可能性。反之,家庭暴力、忽视、冷漠或过度溺爱,都可能成为诱发未成年人行为问题的温床。
三、家庭应履行的职责
1.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树立优良家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保障其生存、发展、受保护等各项权利。这包括但不限于: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尊重并保障其受教育权(特别是义务教育)。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树立优良家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向上向善。
2.加强沟通与关注,建立信任关系:家长应与孩子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渠道,密切关注其心理和行为变化。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其成长中的困惑与压力,及时给予疏导和支持。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3.强化法治教育,提升规则意识:家庭是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的重要阵地。家长应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日常交流、观看法治节目、阅读相关书籍、参与普法活动等方式,向孩子普及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法律常识,让其明白行为的界限、违法的后果,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努力让孩子理解“遵守法律是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其明辨是非、依法行事的能力。
4.注重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健康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勇于承担责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5.密切家校社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家长应主动加强与学校、社区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会、家长学校、法治教育活动等,了解孩子在校表现,配合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同时,关注并合理利用社会提供的资源(如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共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根,根深才能叶茂。筑牢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关键在于家庭切实承担起法定责任,用爱与智慧、责任与担当,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