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水镇2025年防溺水工作方案
为切实预防青少年发生溺水事故,确保青少年的生命安全,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教育部、省、市、县有关预防青少年溺水工作的具体要求,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全镇各村(社区)预防溺水工作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安全意识,教会青少年自救的技能,提高青少年自护和防范能力;做好家校配合、联防联控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着力建立预防青少年溺水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降低青少年溺水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防溺水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涵水镇防溺水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杨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付君臣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向海军,副镇长王筱童,副镇长赵浩廷为副组长,其他党政班子成员、涵水小学、涵水卫生院、党政办、民政办、关工委、水务站、应急办、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等部门负责人及各村(社区)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许川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镇水务站和应急管理办公室。
三、工作措施
(一)广泛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在全镇各中小学及幼儿园抓好以下“十个一”的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单位:涵水小学及幼儿园)
1.上一堂预防溺水专题教育课各班主任组织青少年观看安全教育平台的防溺水视频。
2.节假日前集中开展一次安全教育: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学校利用广播、晨会、电子显示屏,进行防溺水警示。
3.组织知识展板等宣传活动,布置自主学习,制作的手抄报。
4.印发一份游泳安全和预防溺水宣传册页。
5.召开一次“预防溺水”主题教育家长会。
6.开展一次家长专访活动,各班主任尤其针对父母缺位的孩子进行专访、提醒。
7.印发一封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收回“回执”留存。
8.布置一篇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业。
9.建立每周一次专题教育制度及课前课后进行安全提醒,各班班主任周五晨会安全主题时间可组织青少年通过平台视频学习、教师讲授、青少年交流学习等。
10.悬挂一幅预防溺水宣传横幅,可以通过电子屏将“六不一会”向师生、家长宣传。
通过以上活动,强化青少年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
二是重点教育青少年做到“六不一会”。包括不私自下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下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人员不擅自下水施救;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责任单位:镇政府、各村、各社区及涵水小学)
三是拓展青少年自我教育的形式。采取召开主题班会、手抄报、宣传橱窗的设计、“一长两员”制、让青少年查找身边安全隐患等形式,调动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相互监督的积极性,让青少年讲述预防溺水安全教育要点,讲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易发生溺水的危险地带、水域,青少年自我分析应如何避免溺水现象的发生,切实增强青少年的安全意识。(责任单位:涵水小学及幼儿园)
四是加强对重点对象的教育。特别要关注低年级青少年,把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为重点内容,以近年来,镇内外青少年溺水死亡的典型案例进行教育,使青少年情感上有触动,避免空洞说教。对爱好游泳、玩水的青少年开展一次全面的排查、登记,落实好教育和监管的措施,讲清擅自游泳的严重后果,让防溺水安全知识深入到每个青少年心中。(责任单位:镇政府、各村、各社区及涵水小学)
(二)进一步加强防范措施
一是加强假期、双休日、节日的安全管理。将安全教育延伸到节日、假期,做到青少年放假,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放假”。做到节日、假期青少年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责任单位及人员:各村、各社区及学生监护人)
二是提醒家长履行监护责任。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等多种方式,告知家长认真落实监护人职责,切实承担起青少年校外监管责任,将防溺水提醒、引导工作覆盖到每一位青少年家长。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将《教育部致全国中小青少年家长的一封信》发给家长,让家长认真阅读,切实增强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要不断提醒青少年家长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孩子外出要“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责任单位:涵水小学及幼儿园)
三是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协调涵水小学、各村对学校周边、青少年上下学途中的河道、水库、池塘、水坑,进行一次全面、细致排查,确保不漏任何一处水域。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整改。(责任单位:镇政府、各村、各社区及涵水小学)
四是加强辖区水域设施建设。各村(社区)要及时更新所辖区域山坪塘责任人公示牌,对于相关设施不完善的塘库要补齐“四个一”设备(救生绳、救生杆、救生圈、警示标志),以防溺水事件发生。(责任单位:各村、各社区)
(三)坚持落实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一要积极推动重点学生儿童家庭走访工作。各村(社区)和涵水小学要组织村居干部和老师携带防溺水明白卡深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水域附近居住人群等重点家庭,近距离与学生、老人及监护人进行交流,向他们普及了防溺水的基本知识,教会他们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发生溺水时的急救方法等。同时,特别提醒监护人要做好孩子老人的监管工作,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现象,确保孩子和老年人的安全。二要加强对上下学途中安全管理,对上下学经过水域较多且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要落实安排家长或有关人员护送等防护措施;三要加强青少年午间管理,特别是午托青少年的管理,要及时清点人数,时刻关注青少年动向,严防青少年在午间休息时离校游泳;四要建立请假销假登记制度和家长联系制度,要求班主任切实负起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在校青少年的日常管理;五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出勤管理,对缺课的青少年要查明原因,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严防青少年在校期间外出游泳。(责任单位及人员:各村、各社区、涵水小学及学生监护人)
二是完善落实学校周边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所在镇、村(居)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在可能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塘、水渠、河流、开挖的大水坑、水库等危险地段设立防溺水警示牌、安全隔离带、防护栏等安全设施,特别容易发生溺水的水域要设置救生器材;所在镇、村(居)委员会在关键时段对重点危险水域进行巡护,设置“公益岗”,安排专人“看水域”,对有玩水苗头和下水游玩的青少年及时予以制止;提醒池塘、水库管理者落实好防溺水的相关措施;要求镇各在建工程内的大水坑也要有警示标志,切实承担起安全责任;通过张贴宣传画、反复播放公益宣传语等形式,营造全社会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镇政府相关部门、各村、各社区及施工企业)
五、工作要求
(一)协同联动,扛牢责任。严格执行“属地干部包水域、教师包学生”的双层包保模式,明确每片水域的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抓、家庭监护、社会参与”的四维防控体系,有效弥补行政监管盲区。
(二)加强督查,强化考核。各学校要不定期抽查班级防溺水安全教育情况,对各班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查,并形成督查报告上报镇政府或县教科体局。确保防溺水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同时,将防溺水工作纳入年底安全考核,凡发生溺水责任事故的学校、班级、教师在年底安全考核中将一票否决。
(三)沟通协调,畅通信息。学校领导小组加强信息沟通和报送工作,及时反映情况,切实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凡发生青少年溺亡事故的,各村将迅速向镇政府及中心校报告。不得有情不报、重情轻报、急情缓报。事故处理结束后,中心校要及时将事故发生经过、原因分析、处理结果以及今后改进工作的措施等以书面形式报县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