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开云体育足球官网土兴镇人民政府 > 民生保障

土兴镇乡村治理实施方案

2018-03-14 17:38
 来源: 开云体育足球官网土兴镇人民政府
 作者:土兴镇管理员
  2018年,我镇被列入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示范镇,安定有序的社会治理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为进一步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及省、市、县全委会精神,有效落实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措施,大力实施社会治理大提升行动,营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我镇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二次、市委四届五次、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和谐平安土兴为目标,强化社会管理,深入专项整治,全面开展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步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切实解决镇村建设与管理中矛盾突出、阻碍镇村发展的问题,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组织保障。成立由镇党委书记杨超同志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为副组长,镇党政成员、镇级职能部门负责人、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社会治理办公室,由副镇长韩杰材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吴文华、周建华、吴能君、李保、胡秀娟为工作人员,负责全镇的社会治理工作。各行政村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全面负责辖区的社会治理的领导工作。

  (二)强化宣教,从思想上打牢治理基础。加强公民的道德法制教育、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各项法律规定,同时大力宣传我县“八大提升行动”及“八大工程”内容,宣传各类脱贫攻坚政策,确保党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完善机制,将全方位的社会治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1.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工作责任机制。明确社会治理党政一把手、分管领导与镇村两级齐抓共管治理工作,切实实施党政同责、分管负责、一岗双责、辖区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逐级落实责任。

  2.建立社会矛盾化解责任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联动格局,对全镇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地毯式排查、摸底,对排查出的矛盾和问题,实行“四定四包”(即定责任单位、定责任领导、定责任人和调处时间,包做好思想工作、包解决问题、包稳定、包反馈结果)。人民调解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行为,要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以行政调解为主导、以司法调解为保障的“大调解”机制,切实把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

  3.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一支统一指挥,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队伍,不断提高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加大日常考核、考评工作机制。制定社会治理考核细则,明确考核办法,量化考核对象指标完成情况,珍惜考核结果,合理运用考核成果,努力提高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积极性。

  (四)开展四大活动,从举措上保证社会治理成效。

  1.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努力提高居民素质。在社会治理工作中,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加强德治建设,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要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地对待各类社会主体,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动员社会多个主体来共同参与对群众的服务和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局面,努力实现社会共建共治,才能共享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要不定期开展文明村社、文明家庭、文明岗位的评选活动,要利用各种方式表彰各类先进典型,全方位营造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

  2.开展法制乡镇建设活动,努力提高依法治乡的能力和水平。聚焦基层基础和“关键少数”,统筹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治理、全民守法“五项重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要保障执法的公平性,必须规范执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加强全民法制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全民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制的手段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3.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努力提高村名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三双向一质询”“村民说事会”等制度,引导村民有序参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惠民政策落实等村级事务管理。要加强伦理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规范化建设,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引导公众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规范修身律己,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同时,立足镇情,利用传统民俗文化的合理成分,充实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

  4.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努力提高辖区居民知法、懂法、守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充实基层“两所一庭”力量,大力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大走访、大调查、大化解”“法治三满意”等活动,依法打击邪教、“村霸”和宗族恶势力违法犯罪活动,涵养全民法治习惯,厚植社会法治信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bob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