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开云体育足球官网云台镇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云台镇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09-15 10:00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云台艰苦奋斗书写华丽篇章的一年。一年来,镇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紧密团结全镇人民,务实苦干、砥砺奋进,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2019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11325元,较2018年增长12.8 %;人口自然增长率0.8‰,人口自然增长率1.02‰。

这一年,我们攻坚克难,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一年来,我们完成危房改造1046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6户、土地增减挂钩7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6户。2019年底,庙垭村实现脱贫摘帽,顺利接受省第三方评估检验;全镇累计完成921户3002人精准脱贫任务,全镇贫困发生率降至0.063%。

这一年,我们固本强基,经济建设稳中向好。我们聚力产业基地打造,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基本实现村村有业主、村村有产业;在金山村新发展茶叶产业500余亩,全镇累计发展花椒产业8500余亩,茶叶12000亩,水果产业500余亩,发展畜牧养殖300亩,发展水产养殖500亩。

这一年,我们多方筹措,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持续完善延伸交通网络,实施通村道路加宽工程40.9公里,完成庙垭村社道路硬化4.7公里。2019年整治山坪塘53口,建、整治渠堰23千米,协助鸿源水务实现安全骨干供水工程全覆盖,解决14个村居9652户33688人安全饮水问题。实施33台低电压整治工程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这一年,我们凝心聚力,社会民生持续改善。铺垭场镇新建垃圾处理中转站1座,定期将场镇生活垃圾清运到恩阳垃圾发电厂集中处理,铺垭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坚持常态化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道路安全培训力度、隐患排查力度、隐患整改力度,全年无一例安全生产事故。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全镇全年共化解50余例信访案件,化解12345市民热线161件、网络舆情10条。整治8家乱排乱放畜禽养殖企业。依法取缔镇域内网箱养殖83口,规范化整治养殖场6个。全镇无“适龄”学生辍学,“三残儿童”入学率100%。2019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9231人。享受农村低保1346户3854人,救助金额32.2万元,城镇低保77户166人,救助金额4.1万元。“两校”全年资助贫困学生1353人,资助金额258.5万元。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015户203.5万元。全面落实生猪参保、死亡理赔等惠农政策,其中完成能繁母猪保险798头,养殖场地商品猪保险2300头。五保供养金、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退耕还林等惠民政策全部实行“一卡通”及时兑现落实。

这一年,我们科学应对,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坚持抓早抓主动,科学规范有效处置突发重大生猪疫情,切实保障了群众财产安全。精心编制预案,综合施策,有效防控化解政府性债务、安全生产等各类重大风险。

这一年,我们求真务实,自身建设逐步提升。一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初心使命更加牢固。着力解决“不善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扎实做好政务公开,全年全镇便民服务中心接待各类事项7757件,办结7707件,办结率达99%,村级便民点全年接待办结3500余件,满意度达100%。修订出台《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政府公用经费管理办法》《公务接待实施办法》等政府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提高法律服务水平,签约政府法律顾问1人,为政府事务提供法律援助,彰显政府依法行政职责力量。坚持厉行节约,扎实落实“三务”公开和“三双向一质询”制度,把权力运行在阳光下,扎紧权力运行制度的笼子。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服务镇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老龄、残联、防灾减灾、民兵预备役、双拥、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了新进步。

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挑战,做好全年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力争通过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脱贫奔康先行镇、特色产业重点镇。

2020年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委及镇党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县委“七大提升”总体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贡献云台力量,夯实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2020年工作奋斗目标:力争实现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0%,达到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达到1.35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8‰以内。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巩固脱贫成效,筑牢小康基石

打好打赢收官战。坚定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既要顺利完成脱贫摘帽,更要高质量推进实现达标。按照“三年攻坚扶贫、两年巩固提升”总体要求,聚焦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和临时困难户等重点群体,积极调动帮扶力量,实行挂牌督战,抓好收入达标、兜底保障,紧盯剩余10户19人脱贫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提升胜利、河溪、碗山、五台、庙垭等5个贫困村,1227户4196人已脱贫人口的脱贫成果,认真查找短板缺项,逐项整改清零对账销号;持续做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工作。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突出“智志”双扶,组织引导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建设,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现至少有1人就业。强化“励志扶贫”,办好农民夜校、道德讲堂,开展“四比促四好”等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争创“5A、4A、3A村” 。攻坚村组道路建设,紧盯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道路,分步推进村组道路建设,全面完成村道路联网工程目标。全力攻坚保障住房。统筹使用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政策,完善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加强脱贫项目绩效管理,推行脱贫任务台账、项目台账、推进台账、资金拨付台账、绩效台账“五本台账”的项目管理方式,精准精细实施脱贫项目。落实责任压实推进,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逗硬落实“五个一”帮扶责任,实施最严格的交账式督查,以斗争的精神狠抓责任落实。持续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大力整治敷衍塞责、不严不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搞形式、做花活、堆盆景、垒大户等问题。坚持政策不变、责任不变、帮扶不变、力度不减,扎实开展“两个遍访”“回头看”“回头帮”活动,有效提升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二)坚定产业科学发展,拓宽群众致富路径

坚持农业优先发展,突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业“3+1”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三大转变”,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春玉米18400亩、水稻15000亩、油菜11000亩、小麦6000亩、红薯3500亩、豆类2600亩,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年末生猪存栏12500头,年出栏生猪26100头,发展母猪486头,培育生猪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8户,确保市场供应和农户自供。提质增效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连片推进”理念,务实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管护,全力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按照“党企共建兴村,全民合作共赢”的思路,全力发展花椒500亩、核桃1000亩、茶叶500亩、道地药材200亩栽种植任务;全力抓好花椒、茶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工作,力争实现产业增值3%以上。积极争创驰名品牌,全面实施老品牌升级、新品牌培育和优势品牌整合三大战略,擦亮做活坝溪花椒、翠明茶叶、畅云米业、秦巴勇红、福寿水果等已有品牌,新认证“三品一标”,积极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坚定生态绿色宜居,打造优质生活环境

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八大战役”,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巩固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成果,积极做好接受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督查有关工作。深入推进面源污染科学治理,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完善场镇垃圾清运及污水处理厂运行管护机制,建立健全“组定点、村收集、乡转运”的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抓好“厕所革命”,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务实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强种养殖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深入落实“河长制”,扎实开展通河流域综合治理,发挥河长作用,落实 “一河一策”、定期组织巡河巡岸,严格管控河湖水域岸线,不断优化改善水环境。强化网格化环境监管,优化环境网格划分,持续加强环境网格化监管能力建设,压紧压实网格员责任,密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安全防护网络。从严查处环保违法行为,加大环保违法违规项目清理力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努力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期盼。

(四)坚定乡风文明和谐,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灵魂所在,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主要抓手,丰富群众精神活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健全村规民约,结合特色产业重点镇、示范村等工作要求,组织修订村规民约,深入挖掘提炼优良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村民自觉委会公序良俗、公共道德和农村社会秩序的文明意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破除陈规陋习,根除陈规陋习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破旧立新。要借助红百理事会全力推进宴席简办、礼金减半宣传工作,呼吁群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真正践行文明乡风。丰富精神内涵,以“农家书屋”载体,举办“农民夜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家书屋管理制度,不断增加“农”字特色,有针对性的购买书籍,满足群众阅读需求,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读书学习,从根源上解决村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以户为抓手、以村为单位、以镇为龙头,不断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社风,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身边好人”评选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等多种形式,用优秀道德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五)坚定组织振兴战略,规范基层组织建设

全面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落实村党组织规范条例。规范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干部工作导向,激发干部工作活力和激情,常态化推进中心组理论学习,开设“干部培训班”,充分发挥支部主题作用,坚持“三会一课”,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破除“灯下黑”规范工作机制、规范阵地建设、规范队伍管理,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对村“两委”负责人进行全覆盖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发挥主体作用,推进村级事务管理;充分发挥民生改善推动组织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寻找发展新动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托管服务等新兴服务形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幸福宜居水平。

(六)坚定人才发展战略,提振基层队伍质量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推动组织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村居干部保障机制,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人才汇聚推动组织振兴。积极培养本土人才,研究制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政策,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换,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重视发现和培育乡贤人才,发挥他们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区凝聚、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乡贤成为留住乡愁最活跃的因素。充分储备优秀干部推动组织振兴,突出把握好政治标准,要能力突出更要政治合格,将“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标准,作为进入干部队伍的“第一道门槛”,选出爱党为民的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服务人民。

(七)坚定法治政府建设,打造廉政法治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治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秩序。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制度建设,坚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与依法行政工作相辅相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严格防止“微腐败”;加大村级财务管理力度,继续实施“互联网+监督”;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严格落实和坚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重大行政决策事管理制度,明确决策主体、事项范围、法定程序、法律责任、规范决策流程,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合规;积极主动推动普法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会前学法”制度,强化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积极主动推进“法律七进”工作,使法律扎实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继续落实“一岗双责”,加强依法治理和打非治违,加强对我镇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化品、打非清恶行动和零售网点的日常管理。进一步落实“一单四制”并组织排查形成清单,对全年自然灾害引发安全事故进行天气预报预警,做好安全防范,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加大扫黑除恶力度,继续从严抓好扫黑除恶。针对当前涉黑涉恶问题新动向,切实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把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和反腐败、基层“拍蝇"结合起来,继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行动,加强普法、规范行政,完善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继续推行“村为主”信访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加大依法信访宣传力度,畅通信访渠道,依靠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力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落实重点信访领导包案、限时办结制度,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促使全镇社会形势继续稳定。

(八)坚定优化基础建设,强化日常维护管理

村社道路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成绩来之不易,做好日常管护迫在眉睫。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谁受益、谁管护”管护机制,各村组建巡察小分队,对村社路网、电力网络、通信网络、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开展常态化巡察,对公共基础设施,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切实解决“有人用、无人管”的问题。多方筹措解决管护投入,积极发挥财政管护资金的引导作用,多渠道地筹措资金,激励镇、村、群众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的运行管护,充分将村集体经济收益投入农村公共设施日常管护运行中来。转变思想建管并重,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同步安排部署,确保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大力宣传做好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广大干群的管护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作为一项农村重要工作编制到《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自觉行动,实现村委会、养护人员、全体群众“三级联动”,体现群众参与管护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村“五老”人员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义务管护。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到管护队伍,主动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bob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