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防汛减灾阶段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一)雨情。呈时间分布极为不均,短时强降水雨量大的特点。截至目前,累计降水891.7毫米,较多年均值偏少964.7毫米偏少7%,但5—6月降水量137.5毫米,较常年偏少58%;7月降水量502.1毫米,较常年偏多149%;8—9月86.7毫米,较常年偏少70%;最大日降雨量158.4毫米,最大小时雨强59.4毫米。
(二)水情。呈江河水情平稳,中小河流水情个别超警的特点。受7月持续强降雨影响,我县各河段出现5次涨水过程,其中,干流巴河平昌段最大涨幅8米,未超警,中小河流喜神河最高洪峰水位涨幅14.23米,超警1.37米。
(三)旱情。呈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受5—6月,8—9月降水严重偏少和持续高温天气影响,我县出现春旱和严重伏旱,36个镇(街道)出现不同程度旱情,经济作物受旱严重,部分群众饮水受到影响。
(四)灾情。洪涝灾害累计致使全县7.7万余人受灾,紧急转移15028人次,导致36个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无人员伤亡。干旱灾害累计影响供水1万余人,饮水困难约2000余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体系建设情况。一是健全防汛指挥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落实了党委领导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构建县、镇、村三级指挥体系,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二是压实包保帮扶责任。健全31名县级领导干部包镇、315名镇干部包村组、3948名村组干部包户的包保责任制,完善“一对一”防汛和防地灾包保责任制网格化体系;对201座水库、117个山洪灾害危险区、10座水电站、99座重点山坪塘、23处在建涉水工程落实防汛三个责任人1325名;对同州街道办事处、白衣场镇、涵水场镇等易受洪水淹没区,落实87个县级部门(单位)对3791户7331人实行“六包五有”包户帮扶,常态督促力量下沉、链条扣紧,层层抓好落实。三是持续完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会商研判、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全力构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区域间协同联动的水旱灾害防御矩阵。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县地质灾害指挥部强化联合指挥调度,及时解决突出短板,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旱情监测滚动预警预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精准调度,守住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综合采取“四不两直”“两书一函”等方式,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点对点”发出提醒敦促函36分,强化督查成果运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了末端发力终端见效。
(二)防灾措施情况。一是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开展汛前安全大检查,对全县防汛隐患进行大排查。开展汛期动态隐患排查,按照“属地主体、行业指导”原则,严格落实“汛期不过、排查不停、整治不止”要求开展排查。开展防汛防地灾集中隐患排查专项行动3轮,对全县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水库水电站、涉洪在建工地营地全面多轮次排查,及时摸清灾害风险底数,确保隐患发现在小、防范在先、处置在早,切实灾害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共计排查点位1882个,发现隐患85个,完成整改80个。二是强化监测预报预警。汛前全面检测维修信息预警系统,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建立会商研判机制,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监测雨情、水情、汛情,滚动会商,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10期,风险提示15期,强降雨期间加密短临预警预报频次,滚动开展临近天气预报。采用“传统+现代”的方式,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最基层责任人和受威胁群众,累计发出预警信息3万余条/次。逐级落实预警预报信息“叫应”,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传递。启动防汛应急响应3次,深化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同上游南江、通江,下游达川、渠县等县区加强信息共享,实现上下游、左右岸协调联动。三强化临灾避险安置。对极端情况充分考虑、安全形势充分评估,严格按照“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要求,落实重点场所“关停限”等措施和转移避险包保责任,做到应转必转、应转尽转、应转早转;特别是在旱涝急转阶段和大运会等关键时期,实行提级响应,果断组织威胁区群众提前避险撤离。健全完善“3人1屋”临灾指挥机制,加强转移避险现场管控,建立安置群众管理台账,落实专人负责安全管控措施,加强巡逻巡护,坚决杜绝转移期间抢转财物、转移过程人员疏漏、转移之后擅自折返。加强转移全程服务保障,配备必要的生活、医疗、休息等物资设备。
(三)应急准备情况。一是预案预演。结合实际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不断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精心组织应急演练,5月31日举行全县防汛抢险暨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应急演练,36个镇(街道)组织开展防汛综合应急演练,水库、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组织开展避险转移应急演练200余次。二是物资保障。县级建立救灾救援物资储备,储备帐篷棉被、雨衣水鞋、照明手电等各类防汛救灾物资,同超市签订协议,储备能够保障1万多人3天过渡期生活必需物资,储备抢险艇和冲锋舟28艘,民用抢险船舶30艘,抢险车辆和机械30余台。三是队伍建设。全县组建防汛应急抢险队伍477支6872余人,其中,“一主两辅”队伍5000余人,县级专业救援队伍45支803人,社会救援队伍2支210人。
三、下步工作
一是加强毗邻地区信息共享。建议不受行政区域限制,水旱灾害防御系统开放共享上游、左右岸毗邻县(区)雨、水情信息,有利于提前掌握情况,更快更科学做好相关防御工作。二是开展专业化隐患排查。建议统一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或集中培训一批基层专业化人员分类开展隐患排查,风险排查评估更加全面,分类更加科学,整治更加有效。三是加快防汛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防洪标准,消除隐患,建议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堤防闭环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补齐抗旱水源工程。高山地区缺乏稳定抗旱水源工程,靠天饮水吃饭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消除,建议兴建水库、堰塘、机压井等方式多渠道保障群众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