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开云体育足球官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政策

开云体育足球官网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25-05-30 15:12
 来源: 开云体育足球官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作者:开云体育足球官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为进一步做好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今年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结合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和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各镇(街)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全力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应急处置力度,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时间上以汛期为重点,空间上以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为重点,手段上以巡查排查、督促检查、宣传培训演练为重点,努力提高地质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辖区政府为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 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

3.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

5.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协调推进山洪等其他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二、地质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地质灾害特征及类型

开云体育足球官网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处于低山向丘陵过渡地带,境内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和高发区。县域内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和危害性大的特点。目前,全县纳入省地质灾害隐患点249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其中滑坡210处,崩塌39处,直接威胁全县所有镇(街道)2297户7976人生命安全和约6.67亿元财产安全。

(二)致灾因素分析

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与地质环境、暴雨、地震、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局部强降雨和各类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以及我县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时期,中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房选址不当、开挖边坡诱发产生新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频率更大,防治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为艰巨。

(三)气象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部门综合预测,2025年年平均温17℃,年总降水量正常略偏少,在1000mm左右。1—2月降水偏少;3月降水正常;4月降水略偏少,中下旬大雨;5—6月降水偏少,多局地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7月降水偏少;8月偏多,有3—4次暴雨天气;9月降水略偏少,上旬秋绵雨天气;10月降水偏多,下旬大雨结束期;11—12月降水略偏少。

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区域性暴雨天气出现次数较常年偏多,且多雷雨和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易形成灾害,需高度提防。全县各级各部门和防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提前做好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救灾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学校、集市和单位等重点人群密集区域的救灾防范工作,制定好应急预案,落实好监测人员,确定好撤离路线,组建好抢险队伍,储备好救灾物资,随时做好备战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因灾损失。同时要特别注意10~11月,防范异常强降雨及区域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

(四)重点防范区域

1.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防治区。一是纳入省级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二是靠山临崖、高陡边坡、崩塌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三是集镇、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四是纳入镇、村级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单位:各辖区人民政府)。

2.重点工程建设区域。涉及山体开挖、切坡建房、开山修路等形成的人工边坡,如工业园区、城市新区、聚居点建设等建设工程(责任单位:各辖区人民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

3.重要交通干线与山区公路沿线。全县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以及乡村山区公路沿线(责任单位:交运局)。

4.矿业区。矿山开采、建设和采空区等(责任单位:经信局)。

5.其他区域。老旧小区、河道两侧、水库周边、风景名胜区、弃土弃渣收纳场等区域(责任单位:各辖区人民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

四、防治任务及主要措施

(一)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时完善应急预案。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做好全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指导各镇(街)要根据本辖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现状、降雨趋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分布、危害预测、重点防范期、人员避险转移路线、防灾减灾措施、应急措施及监测责任人、专职监测人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时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监测防范责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应急管理局、气象局、农业农村局、交通局、供电公司、住建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协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加强地质隐患点巡查、监测工作。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特别是在降雨或持续降雨期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适时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各成员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开展责任范围内的地灾隐患巡查,落实监测责任人。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隐患体变化情况、动植物异常情况、地下水变化等情况。要充分发动隐患点监测员、镇村干部群众、景区管理员、在建工程及矿山负责人等“关键人员”,采取汛期巡查与常规监测相结合、专业单位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定期监测与汛期连续降雨时加密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监测责任,由各镇(街)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组织负责落实;危及公路、水利、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监测,其他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由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主体负责监测。

(三)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各镇(街)、各机关单位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汛前务必完成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抢撤方案”,确保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户,逐点落实监测人和监测责任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实现“两卡”和“预案”的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本辖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要在滑坡、崩塌易发区段设立警示标志,禁止受威胁对象进入危险区,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县气象局,要在汛期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进一步实施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预报,及时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

(四)加强工程管理。一是各镇(街)和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要加强农村村民开山削坡建房安全管理和建房规划管理,特别是集中安置点的管理,切实做好建房选址,避开地质灾害隐患,明确开山削坡建房安全管理,各镇(街)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主体;二是对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采取力所能及的工程治理措施,减小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灾自救能力。各镇(街)人民政府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逐级建立健全防灾责任制,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同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要强化“三断”、夜间等特殊情境下的实战化避险演练,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综合与单项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汛前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建工程务必开展演练,切实通过广大群众亲身参与,增强防灾意识和避险能力,提高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三避让原则,要求在预判可能发生灾害前,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加强抢险物资、通讯装备、救援装备的检查补充,抓紧修缮维护避险转移安置场所,充分做好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准备工作,确保有备无患。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应急队伍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六)狠抓任务落实。一是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巡排查制度。常态开展排查、巡查和核查。雨前,组织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隐患全面排查,逐项梳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台账,整改一项、销号一项,确保汛前整改到位;对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整改的,必须提前落实好防范措施,确保隐患威胁区告知率和应急预案覆盖率达到100%。雨中,按照“条块结合、全域覆盖”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开展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雨后,对行业领域或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核查,核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二是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做到24小时在岗,不得将值班电话设置成呼叫转移或因其他原因占用值班电话线路,确保信息畅通,及时传递地灾险情

(七)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和责任追究制。各镇(街道)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镇(街道)政府主要领导对本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督查,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定期通报,重点检查值守履职、预案执行、巡查监测、工程治理、避险搬迁和专业监测等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保障防灾责任、防灾部署、防灾措施落实到位。县地质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统一部署,抓实各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县目督办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监督检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防灾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责任不明确、问题整改不及时、抢险救援不力的,坚决严肃追责问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bob开云